当前位置:首页 > 解读国家预算报告 增收背后的非经常性因素

解读国家预算报告 增收背后的非经常性因素

2013年06月11日 22:21         [关闭窗口]   [打印本稿]

  19.8%到12% 背后的非经常性因素

  对于2005年的中国财政来说,老百姓最耳熟能详的数字之一可能就是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。这个数字比2004年增长19.8%,增幅为5200多亿元。根据今年的国家预算报告,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安排35423.38亿元,比2005年增长12%,增加3700多亿元。

  也就是说,今年预算中财政增收额,比去年增收额少了1500多亿元。于是,从19.8%到12%,这个安排背后的因素引起了财经(相关:理财 证券)界关注。

  事实上,进入“十五”以来,我国财政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,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。全国财政收入从一万亿元到两万亿元,用了5年时间;从两万亿元到三万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。“十五”时期全国财政收入为11.5万亿元,比“九五”时期增加6.4万亿元,增长126.5%。

  从增收数字上看,1993年分税制前每年增收为200亿至300亿元;1993年至1999年每年增收为1000多亿元;2000年至2003年每年增收为2000至3000亿元;2004年上了年增收4000亿元的台阶;2005年上了年增收5000亿元的台阶。

  显然,在“十五”期间,各年的财政收入的增量基本上是一年高过一年,一年一个新台阶。按照这个楼梯式增长态势,很容易让人得出2006年的增收必定大于2005年的5231.51亿元。

  但是,财政收入就像硬币的两面,正面是收入数字,背面则是造成收入结果的各种经常和非经常性因素。

  经济决定财政。一般说,财政收入实现大幅增长的基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。但是应该看到的是,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一举突破5000亿元,除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因素外,也存在一些非经常性因素。根据财税部门的测算,非经常性因素给2005年带来的增收有1200亿元左右。如果剔除这笔收入,2005年全国财税增收大致在3800亿元左右,与今年预算增收3795.4亿元大体相当,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也基本一致。

  非经常性因素主要表现在:

  一是受煤炭、原油、有色金属等基础能源、原材料生产增长和价格大幅上涨,以及房地产行业增长较快等因素的影响,来自这些行业的增值税、营业税等税收大幅度高于其他行业,约有600多亿元增收是超常规的。

  二是2005年全国企业所得税增长38.9%,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.6%的水平。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,2005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收入比上年增加500多亿元。其中,2005年中国银行、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实施了股份制改造,剥离了不良资产,资产质量提高,盈利能力增强,账面利润增加,三大商业银行上缴企业所得税比2004年增加200多亿元。也就是说,如果没有不良资产的剥离,三大行这200多亿元的利润也就不存在了。

  如果说还有其他因素的话,那就是去年税务部门再一次加强了税收征管稽查,大力清缴欠税,也增加了较多收入。

  同时,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安排12%,在考虑了中央确定的宏观经济预期指标之外,也充分考虑了今年的各种减收因素。比如,全面取消农业税、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、继续调整关税税率、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等政策变化,以及足额安排出口退税和部分行业企业效益可能下滑等等。

来源:经济参考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