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解决看病难:价格管制不如市场组织

解决看病难:价格管制不如市场组织

2013年06月11日 22:21         [关闭窗口]   [打印本稿]

  在一定市场半径内,将原来医疗资源重组为有一定密度的、生存发展由市场决定的“企业”,是可以降低这类产品和服务存在的信息费用的,自然也能解决看病难问题。目前看来,政府如此组织市场比管制价格好。

  今年的“两会”上,看病难成了会议代表的焦点话题。

      从人大代表关心的问题可以看到社会大众遇到的主要实际问题,同时,也可以观察到中国市场化进程中遭遇的问题,已经由浅入深。所谓深,在经济学看来是信息费用高的那类活动和事情。

  比如看病难,是指相对人们收入而言,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价格贵。为什么贵呢?因为药品和医疗服务不像萝卜白菜或者擦皮鞋一类产品和服务,不需要什么知识和信息就能消费,而是有相当的知识信息含量,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,供给方具有垄断性。因此,这类产品、服务及消费,就有一个比一般行业复杂得多的组织问题。处理不妥,就有了现在的价高和看病难。

  消除看病问题中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一系列人们不愿见到的后果,并不是要众多消费者学习和获取这方面知识。这在分工时代既不经济也是浪费。从已有的经验看,政府对这类产品和服务主要不是价格管制,而是市场组织。

  江苏省副省长仇和,在原宿迁市委书记任上有许多改革,对他的许多改革,笔者并不完全赞同。但是他拍卖乡镇卫生院、医院,对这类产品和服务进行重新的市场组织,其中经验值得汲取。从2001年始,宿迁全市122家乡镇卫生院,相继变为民营,11家县以上医院已有9家完成改制。根据调查显示,改制后,全市医院门诊费用由原来的人均52.84元降至现在的26.54元,住院费用由原来的人均581.78元降至477.68元。长期以来无法根治的医疗高价“顽疾”,在市场竞争的面前冰消瓦解。在一定的半径内,让市场配置一定密度的医疗资源,让彼此展开服务、药品、价格的竞争。这里的消费者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一样,他们所购买的东西的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有了选择自由。有了选择,质次价高的东西就会遭人用脚投票,用钞票否决;有了选择就有了竞争,市场会把信息榨取出来。

  在一定市场半径内,将原来医疗资源重组为有一定密度的生存发展由市场决定的“企业”,是可以降低这类产品和服务存在的信息费用的,自然也能解决看病难问题。目前看来,笔者认为,政府如此组织市场比管制价格好。

  比如,针对现在看病难,医疗和药品价格贵,好心保留和加强了对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管制。管制的结果是各地曾经出现的平价药房竞争的可喜现象消失、目前常用药的短缺,病人只能去买同样疗效价格却高许多的药。因为医院不愿开那种因国家管制而无利可图的药。几家药厂的负责人曾告诉我,他们到各地销售药品,都必须到当地发改委的物价处或当地的物价局去审批价格,如此才能进入市场。但据了解,当地审批药品价格的就那么一两个人。药厂也自然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搞定审批药品价格的官员。因此,这种制度安排当然假定管理价格的人一是神仙,无须市场就知道众多药品的生产成本,以及每种药品供求均衡的价格在何处;二是圣人,不会被人贿赂俘虏。

  医院的管制也同理。笔者前不久去浙江丽水讲课,简单调查了一下。当地国有医院的院长讲了个故事说明政府管制的荒诞和无效。管制规定,医院提供给病人的物品加价不能超过15%,比如卖给住院病人的脸盆,如果医院买进一元,那么卖给住院病人不能超过一元一角五分。政府当然是好意,想选择这样的制度减轻病人负担。但是院长告诉我,这样管制,那医院只能买进5块或10元的脸盆卖给病人,同样是加价15%,但5元加价医院却可以得五角七分,10元加价医院可得一元五角。也就是说,这样管制只能使患者承担更高的代价。

  人大代表注意到看病难问题,势必也会注意到过去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和经验。
 
 
来源:中国经济周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