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民生时代的“两会”使命

民生时代的“两会”使命

2013年06月11日 22:21         [关闭窗口]   [打印本稿]

2011年“两会”从今天开启大幕。

  中国进入民生时代,“两会”也必将用更大的比重讨论民生,代表、委员必将以更深的思考、更高的热情、更直白的语言谈论民生;当然,党和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也会把更多的精力与更好的决策投入民生。

 因此,我们说当今中国进入民生时代,是确切的,因为经济总量已经跨上世界第二的中国,关注民生既是客观逼迫,又是主观需求,水到渠成,顺理成章。

  民生时代的“两会”使命,首先是务实。综观“两会”历史,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,代表、委员的务实之风在60年间贯穿始终,但前30年和后30年有所不同的是,“文革”前的代表成分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劳动模范,委员的成分也是参差不齐。改革开放后有所变化,民主程度有所提高,会议逐步摆脱了“吃馒头,举拳头”的形式主义,代表、委员的真实意见得到重视。“两会”投入纳税人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,人民不允许空搞形式。解决问题,求真务实才是根本。

  民生时代的“两会”使命,其次是开放。这里所说的开放,是指进入网络时代的信息开放。代表、委员的提案议案,以往常常处于封闭状态,纪律规定媒体只能摘发大会简报正式发布的提案议案,如今开放到网络,代表、委员在会上说什么和提什么,都已提前在媒体上公开。而民众的意见也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表达。开放是一种形式,更是一种胸怀。民生时代尤其需要开放。只有开放,才能更切实地解决民生难题,才能真正实现下情上达。

  民生时代的“两会”使命,第三是融合。这个“融合”,包括代表委员之间的融合,代表委员与民众的融合,代表、委员与党和政府负责同志的融合。应该说,“两会”期间,与会者都是代表、委员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畅所欲言而不是欲言又止,才能达到真正融合。融合不是附合,也不是迎合,融合通过坦诚无障碍的交流而实现。笔者常常思考,每年花费很多的钱,投入巨量的人力,不惜让首都的交通堵上两个星期,这样的全国“两会”在网络发达、信息传递迅捷的今天是否必要?鉴于此,只有融合、沟通、交流顺畅地开好“两会”,对民生问题进行深度沟通和切实解决,才不负人民的重托,才使这钱花得值。

  民生时代的“两会”使命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瞩目。“共商国是”,这个“是”里边有宏观,有大计,有未来,更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。使命重大,期待代表、委员不辱使命,尽心履责。